朝阳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,区域面积470.8平方公里,占北京市规划市区面积的46%,常住人口291.1万人,辖23个街道办事处、20个乡(地区办事处),是北京市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城区。区域内汇集了北京70%的涉外资源、60%以上的外国商社和90%的外国驻京新闻机构,三大使馆区集中了除俄罗斯和卢森堡外所有的外国驻华使馆。区域内基础设施完善,水、电、气、热供应能力充足,干线道路密度是北京市平均密度的2倍以上,与地铁、城市轻轨和首都国际机场等,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。区域内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资源密集,有中央、市属科研院所159家,大学28所,中小学、幼儿园等各类学校322所,在朝阳区注册的文化经营单位2600多家,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27家。 朝阳区1958年建区,50年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。上世纪60年代前以农业为主;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产业带动发展阶段;2000年以后属于功能推动阶段,抓住首都实施绿化隔离地区建设、国际商务中心区建设和奥运建设三大机遇,提出“组团式规划、板块式发展”思路,确定了CBD、奥运、电子城三大功能区带动全区发展的战略,同步推进农村城市化、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,全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,城乡面貌日新月异,社会事业蓬勃发展,人民生活不断改善。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0.4亿元,同比增长15.2%,占全市总量的18.5%;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41.5亿元,同比增长32.8%;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.08:15.41:84.51,现代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和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分别增长95.5%和17.2%,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、高技术产业为支撑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。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把朝阳区定位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,是“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、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、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、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”。为加快落实新的城市功能定位,建设现代化新朝阳,2006年12月朝阳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了“三个坚持、三个提升”的发展思路,坚持统筹协调、提升发展水平,坚持奥运带动、提升城市功能,坚持共建共享、提升社会和谐。全区上下抓奥运契机,促和谐建设,努力推进朝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自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,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所在地,朝阳区全力以赴开展奥运筹备工作,7年里先后圆满完成了奥运工程建设、环境建设、城市运行、安全保卫、餐饮接待、人文奥运建设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,为举办一届有特色、高水平的奥运会、残奥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奥运筹办,给朝阳区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突出体现在城市形象塑造、人文精神培育、宜居环境建设、赛后场馆利用、加快区域国际化等方面。朝阳区将进一步发扬奥运精神,延续奥运筹办工作状态,深入总结奥运筹办经验,加快奥运遗产开发利用,明确奥运后朝阳可持续发展战略,实现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。
咨询电话:65099567